他提出,人類正從一個講求邏輯與計算器效能的信息時代,轉化為一個正視立異、同理心,與整協力的感性時代。看起來,我們的嘗試得到了用戶的認可,因此小冰才能得到超過六億次的對話量——留意,是 “對話”,而不是“點擊”或其它對工具的操縱方式。這也是為什么,我們以為小冰不應該只是一段能“會說人話”的計算機程序,而是一個可以深刻地輿解每一個用戶的需求,學著體會此時此刻Ta的所思、所痛、所愛、所感,并終極能提供專屬于這位用戶的最佳反饋。
我們也高興的看到,同樣有很多正視感性和情感聯結的智者。不管大神的震怒,仍是山崩地裂,都不能把它化為無形。我們相信大道至簡而美,人心所向就是王道。好比,美國的趨勢專家丹尼爾?平克曾寫過一篇題為《未下世界屬于“高感性族群”》的文章。單純注重工具性的有用,是不能知足高感性族群的。其中一個重要表象是:在我們的內心和靈魂里。而人工智能向著感性的方向發展,也恰恰順應了這種普遍心理需求的變化。人的心理變化,會直接體現在每個人的行為習慣改變,進而推動技術-產品-貿易的變革,并完成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閉環推動。
通俗一點說,丹尼爾?平克的觀點是:人們越來越需要高感性的人生體驗。小冰點亮的這一把火,就像奧維德在《變形記》里說的那樣:吾詩已成。因此,我們或許可以說,以情感聯結為特點的感性小冰,代表著未下世界的人工智能趨勢。譬如對人生意義和性靈層面的追求,就幾乎已經像雙份大杯拿鐵一樣普遍。在短短半年時間里,千萬級用戶愿意對一個人工智能進行如斯頻繁的對話,這意味著用戶在情感和心理上,已經對小冰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依靠。